一、显性经济成本的控制
显性成本主要有软硬件的采购和培训组成。软件和培训课程的采购实在无法压缩,所以,选择市场上相对便宜而且普及度高的软件可能就是最明智的决定。相对便宜更利于大面积部署;普及度高就有可能省去一大笔培训费用,因为许多人在入职前就已经会使用此类软件了。相对来说,硬件层面的成本还算有一定压缩的空间。
如果是办公地点比较固定的团队,“局域网服务器+瘦客户机”的解决方案会是一个比较有前途的选择。假设,某个BIM团队计划出资10万,采购一套供10个人使用的计算系统(这里只包含计算硬件部分,不包含显示器和软件)。如果采用单机联网模式的话,可以采购1台价值2.8万的设备,用于模型整合和复杂计算;采购9台价值8千的设备,用于低强度建模和文档处理。这种策略最大能够调用价值2.8万的计算资源。如果采用“局域网服务器+瘦客户机”的方式,则可以采购1台价值8.5万的服务器,用于集中计算;采购10台1500元的瘦客户机,用于终端操作,利用虚拟化技术在服务器上运行BIM软件。在最极端的情况下,这种方案甚至可以调用接近8万的计算资源。此外,这种方案还有部署灵活、管理便捷和数据安全等优势。
这种方案在当前的时期还有一个明显的劣势,那就是负责图形硬件资源分配和虚拟化计算的软件价格还很高,让整体成本直线上升。或许在不远的未来会出现更优秀而廉价的资源分配方案。目前有一种替代方案,就是使用外置显卡,而且不少硬件厂商已经能够提供成熟的产品了。整个团队的电脑的基础配置应该强调CPU的计算能力,这样,一般的图形应用已经足以应付;而把省下来的资金用于购买性能强劲的外置显卡,临时提供给需要处理复杂模型的终端,完成后还可以换给其他人使用。这算是一种手动的图形硬件资源调配。
如果办公地点比较灵动的团队,租用云计算服务可能会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虽然云计算服务是以月租费的方式支付的,但是硬件更新和系统安全的问题就不必担心了。现在市场上比较知名的云服务的计算性能一直在提升,而费用却呈下降趋势,以至于租用3、4年所需的费用还比买一台相似性能的电脑便宜,此外还不需要专人管理网络安全和资源配置。从综合成本的角度来看,云计算还是更好的选择。
二、隐性经济成本的控制
隐性经济成本主要包含两种类型,其一为团队孵化期内占用的生产成本(也可理解为有特定指向的机会成本),其二为能力提升后产生的回报期许增加。前者是在BIM培训和试验周期中产生的,最好的控制成本方法就是缩短这个周期;而后者是在应用成熟以后产生的,最好的控制方法则是实现行为标准化。
笔者认为,编制一本标准BIM操作手册就是一种一石二鸟的解决方案。这本手册应该像电话客服的问答大全一样(最好是电子版的,存于企业内部的共享服务器上,便于访问和检索),所有类型的软件应用都能够通过检索找到合适的解答,并能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指引使用人按部就班地完成软件操作。这样,对于所有BIM新手来说,就几乎不需要任何培训,只要学会如何检索信息就可以开展工作。于是,团队孵化期几乎就被压缩到零了,占用的生产成本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此外,由于BIM新手可以快速进入角色,能够胜任BIM应用的人员也不再稀缺,价格飞涨的因素和人员流失的风险也就被消除了。
当然,不可否认编制这本操作手册也需要耗费不少资源和时间。但是考虑到投入三、四个人和最多半年的时间,就能一劳永逸地解决人才流失和重复培训的问题,这笔帐总体上还是划算的。如果把这项工作外包给专业的BIM咨询团队来做,成本可能会更低。
三、风险成本的控制
控制风险成本,需要用“两步走”的策略来实现。首先要谨慎地选择在BIM上投资的方向,然后可以用一种新的运作模式提高投资的成功概率。
当人们给新毕业的大学生指点就业迷津时,总是很自然地会强调“专业对口”的问题。这是因为人们都很清醒地认识到:当一个人具备了他所从事行业的专业知识时,他的成功概率比较高。这对企业来说也是一样。绝大部分准备在BIM上施展拳脚的企业都是属于业务型的,如设计、施工、监理、项目管理等,它们本身都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储备。所以,对这些企业来说,合适的做法是:先仔细拆分自己熟悉的业务流程,最好能细到每一步操作行为,然后筛选出程式化的和重复率高的行为,再针对这些行为,设法与BIM结合。这样做可以把研究范围缩到足够小(参与的学科越少,越不容易出意外,就越容易成功),而且还能跟自己熟悉的领域绑定,成功概率相对较高。此外,一旦结合成功,可以重复使用,边际成本接近于零,利于普及。
确定投资的方向后,可以借鉴企业内部创业的模式来实施具体工作。企业可以鼓励员工使用业余时间组成团队,寻找应用点开展研究,向企业申请小额资金,然后开发BIM的原型应用。这种模式以分散投资的方法提升总体的成功概率。假设某企业计划投资100万在BIM应用上,而单项投资的成功率为10%(为了便于计算)。很显然,完全押宝在单一的应用上是很不明智的。这就不如将资金分配给多个团队,比如5个团队(至少有一个成功的概率是41%),每个分配10万。它们各自形成一个原型应用,开展小范围应用测试。如果有一个试验效果不错,则可以继续加大投资,甚至可以把剩余的50万资金都投入其中,形成标准操作流程或者应用型产品。至于使用什么方法来激励员工投身内部创业,就需要由企业管理层决定了。目前看来最不坏的做法是产品股权激励,就是公开一种价值计算方式,然后评估新成果给企业带来的价值,再按照产品股权的比例给予奖励。当然,用固定金额悬赏的方式也值得一试。
企业要开展BIM工作,投入成本肯定避免不了。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如果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总是能找到降低成本的办法。笔者在此抛砖引玉,希望能拓展读者的思路,找到合理的方法,让BIM发展的过程更符合经济规律,也更顺利。
上一篇:中国十大门户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