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新闻中心>新闻详情

合肥地铁新技术曝光:BIM技术、智能照明、扫码进场,这些你都了解吗?

      地铁在城市的交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一个角色,作为新一批二线城市。合肥于2016年年底开通了地铁1号线,虽说跟其他同级别城市比,合肥地铁晚迈出了一步,但是在高新技术方面,却有所领先。2号线建设中的新技术 …

分享到:
次浏览

新闻内容/ Field application

       地铁在城市的交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一个角色,作为新一批二线城市。合肥于2016年年底开通了地铁1号线,虽说跟其他同级别城市比,合肥地铁晚迈出了一步,但是在高新技术方面,却有所领先。

2号线建设中的新技术

       在合肥地铁2号线的建设过程中,BIM技术信息化、风管加工工厂化、照明系统智能化等三项技术的应用得到了各界的关注,合肥城市轨道自主创新的招牌也就此出现在大众的面前。

BIM技术信息化

       BIM即建筑信息模型的简称。近年来,在国内建筑系统掀起了BIM热潮,应用极为广泛。合肥地铁2号线工程机电系统总承包项目06标紧跟时代步伐,使用BIM技术,解决了许多施工难题。

BIM模型

       合肥地铁2号线机电系统施工中需要将16个专业的78种管线、1123种设备隐藏到地铁顶棚以上1-1.5m的空间,但由于施工空间狭小、管线设备多、施工中容易造成管线碰撞和二次返工,给工程质量、成本控制、生产效率等都带来极大的困难。

       为解决这些难题,合肥地铁项目部运用BIM多专业集成应用平台(BW)将机电系统各专业BIM模型集成,首先进行管线碰撞及优化。利用碰撞检查软件自动检查各专业间的碰撞问题,提出综合管线设计优化建议;使用BIM软件对各项优化数据进行验算,确保优化后的管线设计符合相关规范要求,以减少因碰撞而导致的材料、工费等的浪费。

进行预留孔洞精确定位

       合肥地铁2号线机电系统06标通过BIM模型对每个车站高达362处的预留空洞进行精确定位,准确率达100%,极大地方便了管线和设备安装施工,节约人力投入,缩短施工周期,提高结构施工质量。

“由虚到实”可视化交底

       针对施工难点和关键点,项目部建立BIM技术3D模型,在施工前对施工人员进行可视化交底,使其能够直观、全面地了解施工部位各类管线路径、标高、空间结构尺寸、构件规格型号等参数和详细信息,保证了施工进度及工程质量。

精确计量

       项目部通过建立BIM模型精确导出工程量清单,根据施工进度(月、周)、区域(楼层、施工段)、施工班组等条件进行材料用量的精确统计,公司所有人员可通过BIM系统应用端MC随时随地调取工程所需数据,严格控制主材的采购量,对班组实行限额领料,避免了材料浪费,保证了材料到场的及时性,为项目节约成本82万元,提高了项目成本管理水平。

       项目部建立BIM模型后,在关键施工工序部位加载二维码,施工人员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就能轻松获取安装工艺卡控要点、设备厂家、施工日期、检修周期、设备和材料型号等,为施工提供标准要点指南。采用手机或PAD的APP应用,把现场实际施工情况,通过手机拍摄成图片上传到BE平台中,与BIM模型关联,可快速找出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实现施工现场质量管理信息化,确保工程质量。

       据悉,合肥地铁2号线机电安装系统06标中BIM技术的应用在合肥地铁施工中是首次应用,标志着合肥地铁施工信息化,大数据、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风管加工工厂化

       近几年,随着地铁行业飞速发展,地铁机电安装施工中风管作为通风空调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施工工艺及工法的精确度要求越来越高。而地铁机电系统施工中的风管安装工程量大,传统的手工作坊式工区,制作精度低,噪声大,工作效率低,生产成本高,风管的制作、安装质量得不到保证,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工法无法实现工程项目的综合目标。

       为打造品质工程,合肥地铁项目部以“精细高效、唯实唯美”工作作风,坚持标准化管理。项目部在施工现场建立风管加工厂,将传统的工区加工风管转化为工厂化加工风管,通过引入压筋机、卷边机和法兰机等设备实现风管制作流水线机械化加工,这一方法使传统风管加工的16个工序骤减为8个工序,从以往的每人每天加工安装6平方米,增加到每人每天加工14平方米,解决了以往风管加工过程繁琐,耗费人力,制作质量差的难题。

       “我们自从实施工厂化风管加工以来,生产效率提高了50%,人力投入减少了56%,这个工程干下来,为项目节约了32万元的成本,实现了企业提质增效的初衷!”精打细算的项目总工岳超一脸欣喜。

照明系统智能化

       已进入空载试运营的合肥地铁2号线采用的是智能化照明系统,其最大的特点是运营过程中,如果车站外光线好,车站内的照明会降低亮度,当车站外光线不充足时,照明亮度自动迅速恢复正常状态。

       合肥地铁2号线机电系统06标项目部以高科技思维、现代化管理理念,将传统的开关控制照明灯具转变为智能化照度智能化控制技术,通过智能传感器感应外部亮度来自动调节灯光,维持车站内恒定照度,使照度水平保持在适宜的设定值,为乘客提供一个稳定、舒适的照明环境。同时,最大限度地节约了能源。系统还采取软启动和软关断技术,调节抑制电网冲击电压流通电压装置,避免灯具灯丝热冲击,以延长灯具使用寿命,降低能耗,使地铁更加环保节能。

3号线试点二维码技术

       合肥城市轨道交通的创新精神不仅只在2号线的建设中有所体现,创新成果也将在3号线的工程中呈现。

       在轨道交通建设的过程中,大量的管理工作耗费了项目组的时间和精力。建设方、施工方和监理方需要了解人员的动态信息、项目进展情况、关键部位施工进展、安全和质量把控情况,现场设备的维护管理,这一切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费时费力,还存在信息难记录、难查询、难统计的问题。

       二维码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合肥市城乡建委轨道交通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将二维码技术应用于轨道交通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中来,目前,在安全技术培训、人员动态管理、大型设备管理、临时用电管理、结构检测、深基坑监测等方面,取得突出效果。

图片与本文无关

       以二维码技术在人员动态管理方面的应用来说,以往施工现场人员入场管理采用制作胸牌,凭胸牌入场,但工人在施工过程中胸牌易损坏,且容易丢失。此外,胸牌防伪功能低,制作成本高。在安全帽上粘贴工人信息二维码,扫码入场,可显示工人的性别、年龄、血型和工种等身份信息,实现二维码与安全帽绑定,无二维码的安全帽不许进场。

       一人一码,就像一人一证,简约、高效的操作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成为了合肥轨道建设的优质后勤保障。

       据了解,二维码技术今后计划在4号线和5号线以及后续开建的轨道交通线路中全面推广开来。

       看似普通常见的交通工具的背后,其实是众多行业专家苦心钻研的成果,也离不开施工人员的辛苦劳作。每一座城市都有数不清的幕后工作者在操劳,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城市的灯光才能在夜晚也永不熄灭。

上一篇:BIM应用于施工阶段的意义

下一篇:高铁线上闪耀“中国智造”